走進延安,是許多人的夢想。今年8月,集團總公司直屬黨委組織干部職工一行三十余人赴延安學習考察,踏訪革命先輩的奮斗足跡。行程雖然短暫,卻帶給我太多觸及靈魂的震撼和感動,太多畢生受用的教育和啟迪,收獲了愈發堅定的信念和責任。
在延安,我們瞻仰了中共中央棗園、楊家嶺革命舊址等。在棗園,我們看到了老一輩革命家最樸實的生活場景:低矮的黃土窯洞,簡陋的土坑木凳,單薄的粗布被子,原始的小油燈……,革命先輩們就是在這樣簡陋的環境中,運籌帷幄,決勝千里,從勝利走向勝利;就是在如此艱苦條件下給我們留下許多不朽的精神遺產,《為人民服務》、《反對本本主義》、《論持久戰》、《改造我們的學習》、《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》、《論共產黨員的修養》,收入《毛澤東選集》的158篇文章,有112篇是毛主席在延安和陜北的窯洞里寫的,簡陋的窯洞成了毛澤東思想的生產車間。在楊家嶺,我們參觀了中央辦公廳舊址和中央大禮堂,在這個著名的小嶺,曾經召開過黨史上影響極其深遠的兩個會議:1942年5月的延安文藝座談會和1945年4月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。“七大”首次明確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。在這里,黨中央領導了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,當年毛主席的菜地,周總理的紡紗車,與《楊家嶺的早晨》,一同享譽大江南北。在延安,我們一邊參觀一邊緬懷,這里的每一處革命遺址都有著動人心弦的故事,每一寸土地都有著不同尋常的經歷。
延安之行,讓我受到了一次最生動的黨性教育。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對長征精神、井岡山精神等革命精神的繼承和發展,是一種抓住機遇,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、解放思想,實事求是,科學決策,追求勝利的進取精神。作為一名黨員干部,要更加堅定共產主義信仰,繼續發揚學習老一輩革命家的艱苦奮斗、無私奉獻的精神和黨的優良傳統,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,與時俱進,永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。作為湖南建工集團鋼結構工程公司黨委書記,我將按照集團黨委的規劃和工作部署,團結帶領公司一班人,以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為契機,抓好理論學習、抓好能力建設、抓好作風建設、抓好黨建工作,為不斷增強黨員黨性觀念,激發工作創新動力,推進公司自身建設,推動公司又好又快發展做出貢獻。